中欧班列跑出加速度,钢铁动脉奏响共赢曲

截至今年8月,新疆阿拉山口、霍尔果斯铁路口岸过货完成2089万吨、同比增长10.7%;中欧(中亚)班列开行1.17万列,同比增长10.4%(中国经营报 9月11日)

基础先行,通道能力稳步释放。近年来,新疆铁路部门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,推进关键节点建设。霍尔果斯站场及换装场改扩建、兰新铁路精河至阿拉山口段增建二线等工程相继完工,极大提升了铁路口岸的运输能力和换装效率。与此同时,与哈萨克斯坦铁路部门的协同配合,也使得中欧班列西通道的瓶颈不断被打破,运输能力持续释放。基础设施现代化不仅提升了硬件水平,也增强了中欧班列的国际竞争力。与传统的海运相比,中欧班列在时效性、稳定性方面优势明显,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重构、供应链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,中欧班列成为越来越多“中国制造”走向世界的优选路径。

智慧赋能,通关效率显著提升。面对日益增长的跨境运输需求,新疆铁路部门联合海关、边检、企业等多方力量,实施“智慧铁路口岸+属地快速通关”模式,推动流程再造与技术升级。通过信息共享、作业流程优化,压缩了7个传统作业环节,实现单证电子化、查验自动化、交接无纸化,有效缩短口岸通行时间1至6小时。此外,边检部门也积极引入信息化手段,优化执勤流程,实现“一次查验、多方共享”。这种“关铁企边”多方联动机制,不仅提升了通关效率,也降低了物流成本,为外贸企业赢得了更多时间与市场空间。在数字化、智能化的加持下,阿拉山口与霍尔果斯正逐步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“智慧口岸标杆”。

展开剩余40%

品类拓展,开放格局持续升级。从最初以电子电器、日用百货为主,到如今覆盖新能源汽车、数码产品、工业机械、化工品等200余种货物,中欧班列货物品类的丰富,正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外贸高质量发展的缩影。这也反映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市场对中国高附加值产品的旺盛需求。更为重要的是,随着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的深入推进,中欧班列不仅承担着“走出去”的重任,也成为“引进来”的关键通道。越来越多的高技术设备、特色食品等进口商品通过这条通道进入国内市场,丰富了百姓生活,也促进了我国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。

中欧班列不仅是“钢铁驼队”,更是新时代“一带一路”的重要支点。新疆口岸的持续高效运行,不仅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生动写照,也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。未来,随着RCEP、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深入融合,以及中欧班列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,这条横跨欧亚大陆的“黄金通道”将继续在服务国家战略、促进区域合作、推动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(苏梓铎)

发布于:广东省